生态环境法典草案4月27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。草案分为5编,包括总则编、污染防治编、生态保护编、绿色低碳发展编、法律责任和附则编,共1188条。
编纂生态环境法典,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。通过对现行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、编订纂修、集成升华,编纂一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,具有中国特色、体现时代特点、反映人民意愿、系统规范协调的生态环境法典。
草案的审议给广大环保企业带来利好。
一 、市场规范化催生新机遇
法典草案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、淘汰落后产能,为环保技术领先的企业创造更大市场空间。例如:
污染治理需求扩大:法典对大气、水、土壤等要素的系统治理要求,将刺激环保设备、监测技术及第三方服务的市场需求。
绿色低碳产业崛起:法典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原则性规定,推动碳排放权交易、碳捕集等新兴领域发展,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的蓝海市场。
循环经济与资源化利用:法典将循环经济相关规范纳入体系,促进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商业化应用。
二、技术创新与标准提升
法典草案要求企业采用“资源利用率高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”,并推动新污染物治理标准的制定。这将直接激励环保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例如:
监测技术:在线监测设备需求增加,推动物联网、大数据在环保领域的应用;
清洁生产:催化传统行业(如钢铁、化工)向低碳工艺转型,带动环保技术服务市场;
生态修复:针对土壤修复、流域治理等复杂问题,催生跨学科技术创新。
三、提升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
生态环境法典以“可持续发展”为核心价值,采用国际通用立法语言(如应对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保护),为中国环保企业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法律背书。例如:
标准输出:法典中成熟的环境标准可能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的技术规范,推动环保设备和服务出口;
国际合作:法典编纂借鉴瑞典、德国等国的经验,同时体现中国特色(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),增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。
联系人:李经理
手机:18560238118
电话:18560238118
邮箱:yuanheyuanming@163.com
地址:山东省章丘区明水经济开发区